
你们看到没,最近美国Shield AI把他们最新的X-BAT无人战斗机模型摆出来了,说要彻底改变空战。有人还在那儿夸张,说比中国传言里的第六代战机还“科幻”。我看了就笑——这事儿别急着高潮,先把现实掰开看看。
先说几条硬信息:这玩意儿叫X-BAT,盾牌AI(Shield AI)做的,号称能垂直起降,尾巴着地那种“尾坐”方式。公司吹它能有接近F-35那类五代机的战斗力,但造价只要五代机的十分之一。还说航程大约3700公里,内部弹舱顶多能放两枚像AIM-120那样的中程空空导弹。发动机方面,他们选的可是F-16用的F100或F110那类涡扇,加力推力据说在10到13吨左右。计划是2026年下半年开始做垂直起降试飞,2028年做全包线试飞。还有个Hivemind的AI系统,号称能自主搜寻、识别、决策、开火,这套东西是从小型号V-BAT那儿积累经验的。
听着很美,图更好看:想象一下美国十艘两栖攻击舰,每艘上60架,那就是一个“无人机航母”群。按他们算,能覆盖半径一千一百五十公里左右,分布式铺开,别人想去炸机场那招就不灵了,挺聪明的策略,顺手反非对称了下去。
但问题也很现实,不是只靠想象就能上天。先不说别的,尾坐式起降这门儿,几十年了大国们都把它当难题啃。不难想象:你把飞机竖起来,起飞、悬停、降落,姿态控制得精准到变态,任何风、任何小失误都可能把它送回维修棚。理论上听起来酷,工程上难度爆表。
再看机体设计,他们为了能尾坐控制,就把机翼做成那种折叠飞翼,舵面大,悬停时好操作,但飞起来空气阻力也大。于是发动机必须毫不留情地用大推力来顶着,选F100或F110这种“猛兽”。结果是矛盾——有超强推力,却被气动阻力拖得跑不快,只能高亚音速巡航,基本没戏超音速。今天空战讲速度、讲突防,这等于自罚一百。
隐身也不行。要实现推力矢量喷管来控制尾向,喷口、热量、红外都暴露了。你以为能像第五代那样在雷达和红外上都藏起来?别天真了,喷口一开就是个明晃晃的大热源。
弹载量那点更尴尬。内部舱只能顶两枚像AIM-120这样的导弹,别说长时间高强度空战,这种“节点”一旦被对方集中消耗,数量多也抵不过质量上的短板。还有那3700公里的宣传数字,官方没说这是啥载荷下测的,几十有八是空载或轻载的理想状态数据。很可能是把最光鲜的数字放上去吸眼球。
至于Hivemind这套AI,说它能在复杂空战环境下独立决策,听起来刺激,但目前可验证的只是V-BAT上做的目标定位、编队协同这些比较基础的活儿。把这些能力直接等同于能在真实电磁对抗、复杂态势里独当一面,有点像把菜市场的小刀吹成外科手术刀。中国那边的制空无人机已经进入列装或测试阶段,背后有产业和国家级的AI资源,实战化程度和数据量都不是一天两天能比的。
一句不中听的话:X-BAT是一个很会做PPT的概念产品。它的帅气点不在于现在能上战场,而在于它画出了一幅“无跑道分布部署”的未来战术图景,这图景极吸金、极吸注意力。工程实现和战斗力支撑呢?那就麻烦了。飞不快、打不多、藏不住、AI也还没那成熟,这套连起来就成了一堆“看上去很美”的零件。
最后一句随意的感慨:军备秀里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花样,可真正能扛上战场的,往往都是些看起来没那么炫但靠得住的东西。你说是不是。
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,股票配资开户炒股,现货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